药神的处方药
《药神》反响极为热烈,口碑和评分达到了难以置信的高度,如果仔细回顾一下,自千禧以来,华语电影在9.0分以上的作品,除了《鬼子来了》(2000年/姜文)和《无间道》(2002年/刘伟强),再也找不出第三部电影。
现在,我们有了《我不是药神》。
然而,在我看来,这不是电影本身的胜利,而是一种现实层面的极度缺失,《药神》的成功,恰恰是当下中国电影隐疾的一次暴露。
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韩国电影有了一种莫名的好感,在那些反映社会事件和人性善恶的作品中,逐渐获得了嫁接而来的正义感和道德崇拜,并以此来反观中国电影自身的创作形态,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能拍出像“别人家的电影”那样的作品。
我可以理解这样一种比较心理,甚至在我看来,只有韩国电影,才能引起这样的看待方式。
同样地域区间的亚洲文化,在历史上,有着过去和现在相似的政治环境和民主运动进程,共有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症结,而在今天,邻居家的孩子已经能用电影触碰当下的现实,我们却只能从他人的思索中得到寥寥的慰藉。
所以,当宋康昊拍出《出租车司机》的时候,获得前所未有的高潮的,不是韩国人民,而是极度饥渴缺乏宣泄途径的中国观众。
正是这样一种长久以来的缺失和积郁,使得如果有这样一部稍稍戳中G点的华语电影的存在,一旦出现,就必将成为一场狂欢的盛宴。
2.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道德感很强的电影,它反映了切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展现了小人物在斗争过程中的命运和境地,进而引发人们对触手可及的生活最真实的思考。可以说,这部作品和无数我们曾欣赏过的韩国电影一样,有着相似的组成部分和性质特征,岌岌度日维护自身利益的市井人物程勇(《辩护人》/《出租车司机》的主人公),偶然间得知了现实生活中巨大的真相(医药矛盾/思想独裁/民主运动)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最终参与到推动追求问题解决的事业中(无偿买药/无偿辩护/无偿出租),类似的人物心理和形象的变化进程,和一大批同等制式的韩影如出一辙,甚至连徐峥自身,蓬头垢面,中年发福,一颦一笑间的惆怅,像极了另一个刚刚走进生活的宋康昊。
然而事实上,这种同质模式的社会题材探讨,其实本质上只是商业电影手段中常见的戏剧安排,依靠人物自身的转变来展现事件的发展,借助情感上的初次认同/逐步肯定/高度赞扬到最终的完全抒怀,兼以不同场景和片段的煽情穿插和氛围烘托。总而言之,这些手法和技巧在以叙事性为主导的剧情片中是最为基本的创作要素。很显然,在《药神》中,它们的运用,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影里的很多煽情和催化片段有着太强的功利性,影片本身在这些部分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寄希望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观众的共鸣,或许这样确实可以在情感层面得到某种即时性的观影刺激,但这对于探讨和解构整个医药体制的问题本身,起不到丝毫的作用。《药神》展现出的,是一种以强烈道德怜悯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一种超高温的感性传导,它向每一个观影者讲述一个令人哀叹的故事,而没有阐明这背后所有的原因、来由、根源和本质,因为如果要做到这些,需要的是凌厉的客观、冷酷的理性和非凡的勇气。
3.
事实上,以类型剧情片作为探讨真实社会事件的电影形式,本身就很难做出完整而又全方面的问题解析,不同于纪录片能够完全将话语交付研究调查性的模式,剧情片其实是一种兼具揭示和启发的综合性影像,但即便如此,一部好的社会题材电影仍然应该做到两点:
1.暴露/揭示/展现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
2.找出/指明/确定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关键。
《我不是药神》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只做到了前者,却把后者不负责任地模糊处理,或者说,隐秘地抛给了资本话语的拥有者,在影片中,它针对性地塑造出了医药代表的资本家形象,把矛盾的根源看做是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顽疾,患者的苦难来源于经济基础的落后,却无视了社会体制和国家权力在促进公民生命健康方面所应该肩负的责任。事实上,医药技术的进步是商业和科学共同施力才能造就的结果,没有商业经济和医药企业的探索和艰辛研发,现代医学很难拥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步伐,而如何调和底层消费群体与医药商业之间的矛盾,则是一个政府和国家医疗体制所应当解决的问题,而这,才是问题真正的根源。
我可以理解《药神》这样处理的原因,出于审查制度和政治环境的桎梏,电影很难对问题的核心做出真正有力的探讨,只好避重就轻,甚至在最后,还必须象征性地赞扬一下国家医疗体制的迟到改革作为宣传性的收尾。但当我们将《我不是药神》作为一部电影去看待的时候,我们必须以电影的标准和方式,去给予它最合适的评价,我们应当肯定它的优点,同时,也必须指出它存在的不足,无论这种缺陷是由何种原因造成。
在我看来,审查制度和社会环境或许会对一部电影的创作和生成造成极大的影响和改变,但它们不应该成为在电影完成后评价其艺术水平的加分项和参考依据,电影就是电影,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永远都应当以电影本身严苛的标准来审视。我所担心的问题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会不自觉地掺杂太多现实因素从而降低看待事物的准则,电影作品应当和“中国制造”一样,用国际化的/普遍化的/基本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它们真正的价值。
4.
我不否认《药神》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它有好的剧本,表演精湛的演员,最重要的是,它有着非常值得关注的题材,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个社会曾经真实发生的事件,引起对医药问题和特殊疾病群体的关注和思考,这是在今天的中国,极为少见的,能由一部电影带来的改变。同时,它也提供给无数的电影人和创作者一个新的视角,在这片市场和土地上,能够出于非娱乐的目的和意愿,用商业电影表达更多有意义的思想和内容,这是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
但作为一部电影,一部反映和探讨社会现实题材的剧情片,它仍然有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它无法或是不能击中问题的核心,跌入了惯用的煽情俗套,并以此使自身停留在的简单浅显的感性共情层面;它不够冷厉,不够尖锐,甚至,不够具备残酷的理性,不能在向人们反映一个问题的同时,痛彻地揭露背后的一切根源和起因。
不切实际的追捧,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无论何时,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当我们在评价和谈论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永远都在谈论电影本身。